周祖宏炒了大半輩子茶,從17歲開始到如今以近60多歲,被譽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采制技藝傳承人”。周祖宏希望并有信心和勁頭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弘揚好,傳承好,世世代代傳下去。
周祖宏認為傳統信陽毛尖采制工藝要想炒制好手工藝術傳統技藝,必須要掌握好四點,第一個殺青要到位,第二趕條要均勻,第三理條靠手感,第四關鍵靠火候。
信陽毛尖品質優異,炒制工藝獨特。被全國茶學專業大、中專統編教材《制茶學》等及茶學專著《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中國茶經》、《中國茶學辭典》、《中國名優茶選集》、《茶業大全》、《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辭典》等收錄入冊。
2010年,周氏家祖第四代信陽毛尖采制傳承人周祖宏等人發啟成產上上席茶業有限公司,2011年, 注冊“周祖宏”商標, 以傳承和發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采制技藝,同時與信陽茶葉網一起推廣信陽毛尖茶,引導廣大茶友了解信陽毛尖,從而弘揚信陽茶文化,以己之微薄之力默默貢獻。
信陽毛尖采制技藝作為民間手工技藝已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政〔2007〕11號),周祖宏的名字也被錄入“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周祖宏,男,漢族,1952年3月生,居住信陽市浉河港鄉黑龍潭村。1962年,10歲的周祖宏就正在祖父輩的上行下效下,起頭學習茶葉的生鍋炒制工藝。1970年,18歲的周祖宏跟隨父親起頭學習茶葉的手工炒制工藝。1989年自學獲得了茶葉專業助理農機師。1995年被師河鄉評為“富民工程”示范戶代表。1998年奪得杭州國際茶博覽會金獎,同年被浉河鄉評為勞動模范。2000年在第九屆中國信陽茶葉節被評為“信陽市十大炒茶能手”, “茶葉生產技能能手”。2003年—2008年間,先后評為“中原著名茶人”、“河南省民間(制茶)工藝美術大師”。2007年5月,由浉河港鄉申報的信陽毛尖采制技藝作為民間手工技藝已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政〔2007〕11號),周祖宏的名字也被錄入“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信陽毛尖唐代屬團茶,餅狀;宋代以來,逐漸改進為散茶;到了清代,傳統炒制技術與六安的竹把炒茶和龍井的手工理條手法融合使用,工藝和質量有了新的改進和提高;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又改小把為大把炒“熟鍋”,茶葉條形更為圓直有光澤。經歷傳承改進,博采眾之之長,形成了今天獨特的信陽毛尖加工方法,特別是浉河港鄉毛尖茶的采制工藝非常講究,方法獨特,標準較高。這一采制工藝世代相傳,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周祖宏出身茶師世家的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傳人,繼承了信陽毛尖傳統制作工藝的精髓,又經幾十年的潛心研究,炒制的信陽毛尖茶具有無與倫比的風味,使其成為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人物,這位出身民間的炒茶能手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優異表現而成為信陽地區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周祖宏能夠成為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無疑顯示了周祖宏在信陽毛尖加工工藝方面精湛的技藝。周祖宏在中國炒茶領域堪稱“大師”,尤其在信陽毛尖炒茶領域稀有比肩的“大師”級制茶人物。對“信陽毛尖”炒制技術規程有權威研究的著名茶葉專家黃道培先生曾對周祖宏加工的茶親筆題詞:“外形青秀細似針,香濃色清味厚醇;品飲回味精神爽,地靈人杰育佳珍”。
本信陽毛尖知識文章網絡收集編寫,轉載連接http://www.abc80s.com/Article/210/2843.html
讀過“周祖宏 信陽毛尖采制技藝傳承人”的茶友還看了:信陽毛尖制作工藝、怎樣鑒別信陽毛尖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