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具有十五種裝備,飲茶之家,必需逐一具備,方可稱得上 “工夫”二字。
銅筷:用以鉗炭挑火。
錫罐:名貴之茶,須用名罐貯藏。潮陽顏家所制錫罐,罐口密閉,最享盛名。如茶葉品種繁多,錫罐數目也要與之對應,做到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有烹茶之家,保藏大小錫罐竟達數十個之多者! 茶巾:用以凈滌器皿。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茶幾: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茶擔或稱茶挑,用以貯裝茶器。年齡佳日,登山游園,臨流漱石,林壑幽靜;挑上茶擔,啜飲云腴,有如羲皇仙境。
茶壺也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由于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尺度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良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樸故也。壺的光彩也有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但無論款式,光彩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由于大就不"工夫"了。
茶杯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保藏"的"若深杯"為貴重,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良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但無論什么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于扭捏;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留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外形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顛倒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水瓶與水缽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即是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良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似乎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龍缸: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制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平均,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利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砂銚"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聞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盈,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于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固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究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與鋼筷: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發揮,而且一枝用雪白鵝翎編制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天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