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土壤,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梢詿谱仙皦氐哪嘁话闵畈赜趲r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云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八。八三%。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合格產品的吸水率大于2%。
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糊口頂用以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用具。紫砂壺因其悠久的制作歷史和古樸而精美的藝術造型成為當下珍藏品中一種極具珍藏和賞識價值的藝術品。
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們所制的各種名壺,風格高雅、造型靈活,古樸精致的藝術韻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壺名家有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和邵大亨等。在當代也涌現了一批制壺巨匠,如顧景舟,由他仿制的供春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價曾達20萬港幣,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該是怎么樣的天價!
一九五0年至一九六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制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20世紀50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50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20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攙扶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出產。這個時期泛起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巨匠,這些巨匠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范,受到了壺具珍藏愛不錯者的追捧與青睞。
因紫砂名壺存世量有限,所以港臺地區及東南亞的商人紛紛來大陸“淘金”,他們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家舊壺,之后又開始轉向訂制當代名家新壺,紫砂的珍藏高潮漫至大陸,同時也推動了宜興紫砂企業的快速發展。但就在這股珍藏的高潮中,一股暗流也正伴隨而行,大量仿制的明清舊壺流入交易市場,致使國內外真正紫砂壺的珍藏者和愛不錯者的熱情大受挫傷,紫砂壺的珍藏也轉入了低潮,真品的市場價位也隨之跌落。
擴展理解文章:毛尖茶產于、龍井茶產地、普洱茶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