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版權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藝人,可以說,版權意識在宜興一向是很薄弱的。過去陳曼生創制十八式,沒有版權這一說,別人仿到三分像就是高手了。
改革開放后顧景舟、蔣蓉等大師創制的式樣,大家都可仿照,也沒人管,F在一樣,有一次徐漢棠在路上走,一個同村老匠人跟他說:謝謝你啊,你讓我去年賺了十幾萬。弄得徐漢棠哭笑不得,原來他就靠仿徐漢棠作品賺錢。
大師的一把壺賣到100多萬,已經不算新聞了。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商販到大陸來惡炒紫砂壺的教訓還是應該記取的,一旦砸在手里,20年也翻不了身呢。
急需解決的是,對紫砂含量的檢測應該有個標準,金屬含量其實并不可怕,礦泉水里也有金屬和微量元素,關鍵是那個量。紫砂泥里允許不允許添加增色劑,添加量是多少,也應該有個行業標準。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了九陽等品牌紫砂煲的生產黑幕,稱紫砂煲產品中的所謂“天然紫砂”基本都是以普通陶土為原料,用化工制劑進行增色制造而成。人吃了這種“紫砂煲”燉出來的湯,可能致病。
一言既出,各地大賣場馬上將偽劣紫砂煲撤下來。接下來由紫砂煲波及紫砂壺,央視又披露:市場上充斥著用化工原料調色的“化工壺”,還有人利用職稱弄虛作假,制作“代工壺”。
宜興原礦紫砂越來越少,于是一些煉泥廠開始摻雜使假,大量使用浙江、安徽等外地礦料或者普通陶土,通過添加化工原料或陶瓷色料進行調色,加工生產所謂的原礦紫砂泥。
隨著民間收藏的興起和喝茶人的“品位”提高,近年來,宜興紫砂壺的價格越來越高,連以前喝慣“香片”“高末”而被南人嘲笑的北京人也用上了價格不菲的紫砂壺。
南京路、城隍廟里就有紫砂壺,15元、20元的滿街扔,肯定不正宗啊。泡茶后半天變餿,而且表面只有皮鞋油,沒有自然形成的包漿。
而正宗紫砂壺,茶葉湯隔三五日照樣碧清,甚至散發幽幽香味。至于人為添加重金屬元素,我想這個金屬元素也不是為紫砂煲必需添加的,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感官指標。
為解決供需矛盾,大師就可能請徒子徒孫代工,然后鈐上自己的章。東西也不錯,一般人看不出來。紫砂壺不像油畫(當然油畫國畫也有代筆),紫砂壺的可復制性更大,一個熟練工干個五六年,就可以在江湖上混了。
因此代工問題也很嚴重,真假宜興紫砂壺鑒別就更無從說起,如何鑒別紫砂壺要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考慮,當然也不是價格越高越真,這個可不一定。 |